道岔
道岔为铁路轨道两线交叉处使车辆能安全又顺利转入他轨的线路连接设备,在线路交叉频繁的车站被大量使用。 每一组道岔由转辙器、岔心、两根护轨和岔枕组成,由长柄以杠杆原理拨动两根活动轨道,使车辆轮缘依开通方向驶入预定进路。
道岔原理基本示意图
道碴
在铁路系统中,“道碴”指用作承托路轨枕木的碎石,是较早期出现及常见的轨道道床结构。工程会在铺设路轨之前,先在路基铺上一层碎石,再加以压实,然后才铺上枕木及路轨。 使用道碴的好处,在于排水容易及容易调校路轨位置,同时由于道碴把列车及路轨重量分散在路基上,减少列车震动及噪音,令乘客舒适度增加。 道碴轨道多会在露天的区段中使用,由于在隧道、桥梁区段的空间有限,在这些地方铺设道碴会更困难,维修成本也会更高,因此这些区段会使用无碴路轨。另外,如果轨道用作运行高速铁路,车辆经过时对道碴也会有较大的损耗,高速行驶亦可能使碎石溅起,构成危险,因此也出现了针对高铁而设的无碴路轨,日本和德国有各自的无砟轨道技术。 碎石同时可分散列车驶经时产生的震动及高热,保持钢轨的轨距不变,不致发生出轨事故,并可减少噪音,石头之间的罅隙更可迅速排去雨水。但道碴路轨不及混凝土坚固,碎石又会因列车压力而移位,需定期校正路轨位置,并要补充碎石;而道碴的高排水力亦会令路轨杂草丛生,保养成本较高。
枕木
枕木亦称轨枕或路枕,是铁路路轨的组成部份之一,与路轨底部直接连接,能够稳定路轨的位置,以防止路轨在列车驶过时移位引起危险,也可将列车经过时所产生的压力,平均分布在于道碴之上,使列车行驶得更稳定。昔日的铁路多数以木材作为枕木,因而得名。材料一般采用柚木,取其坚固耐用,并有天然防蛀物质,但由于供应稀少,现多以寿命约10年的软身柏木代替。近年的铁路开始改用一种名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枕”的混凝土枕木,当中的“预应力”指预先施加与受力方向相反的拉力,可以更有效承受列车行驶时所产生的压力,而采用混凝土除了更为坚固,也可避免腐蚀的问题,延长其寿命。 
最小曲线半径
最小曲线半径是一个铁路上常用的技术标准,非专业的场合也称为‘转弯半径’,其意义等于几何学上的曲线半径。这个数字的倒数能够反映曲线的弯曲程度,即曲率。在铁路上提到这个参数时一般是指水平面上的弯道
铁路线路的最小曲线半径
因列车在高速通过弯道时由于惯性有向弯道的外侧翻车的危险(比如:2008年胶济铁路列车相撞事故),在铁路的设计和建造时,对不同速度等级的铁路规定了车辆可以安全通过的圆曲线的最小半径,就是线路的最小曲线半径。高速铁路和平原地区干线铁路一般比较平直,用较大的曲线半径;山区铁路、工厂支线、车辆段道岔的咽喉区、编组站、城市地铁等受地形的制约较大的地段,只能使用较小的曲线半径,列车必须限速通过。
较大的最小曲线半径的铁路线路的例子- 京沪高速铁路和京广高速铁路武汉至广州段,最小曲线半径7000m,最大坡度20‰。
较小的最小曲线半径的铁路线路的例子上海轨道交通4号线,最小曲线半径:150m~300m。
铁路车辆的最小曲线半径
铁路车辆由于受转向架上前后两个轮之间距离的制约,弯度过急的线路是无法通过的。铁路车辆能够通过的曲率最大的圆曲线的最小半径,就是车辆的最小曲线半径。 这种情况在一个转向架上有多个轴的铁路机车上尤为明显,如Co-Co轴式的机车适合跑平直高速干线。相对而言,同为六轴的Bo-Bo-Bo轴式的铁路机车更适合跑小弯道、大坡度的山区铁路。
较大的最小曲线半径的铁路车辆的例子 较小的最小曲线半径的铁路车辆的例子
以上图片文字均系转载,谢谢原作者
|